中国社会科学报:加快我国特色术语学建设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1-07-24 | 【打印】 【关闭】
7月17日,“第八届中国术语学建设暨术语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会议主题“东西方科技文化交往中的术语互动”引起与会学者广泛讨论。
深化术语的社会应用研究
术语研究源远流长。研究表明,成书于战国或两汉时期的辞书《尔雅》已开始关注语言规范问题。我国古代科技成就辉煌,创造出独具中华思想文化特色的巨大术语遗产,对世界科技文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与元九书》中写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澳门理工学院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荐认为,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文章要及时捕捉时事,反映当下;二是诗歌不能无病呻吟,要为现实服务。应该说,汉语术语也应是“为时”“为事”而译创,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应中国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宗旨是为中国社会服务,为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术语学不仅研究术语及其在科技界、科技教育界的应用情况,也要研究术语的社会应用问题。术语学研究既要让科技产品进入社会生活,也要加速提升社会生活的科技含量,满足社会各层次、多方面的术语需求。中国辞书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宇明提出,我国的术语研究包括术语学本体、术语在不同学科的应用、术语教育和术语的社会生活四大领域。社会生活中用好科技术语,既有利于将科技成果运用到社会生活中,也有利于加强社会对科技发展的支持。术语的社会应用是科技对社会影响的一种表现,是社会生活科技含量的一种体现。
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旨在对心智和智能进行跨学科研究的认知科学,逐渐渗透到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计算智能和神经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已成为助推新一代人工智能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发展的源动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俄语系教授易绵竹看来,术语学的发展应关注认知人工智能的发展成果,力求把握自然语言处理认知研究取向的实质,揭示自然语言生成、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机制,为当前兴起的认知人工智能寻绎新路径。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认知术语解析,应聚焦当前兴起的认知人工智能研究目标,致力于构建在认知上可把握、在技术上可操作的研究范式,助推新一代人工智能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快速发展。
不断完善术语学理论体系
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交叉学科的有序发展,这为术语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刘青认为,国内术语学界应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方向,以术语事业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支撑科技创新发展、构建中国科技话语体系、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遵循,坚持系统观念,推动术语治理体系、术语资源体系、术语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实现术语事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
英语术语的汉译始于19世纪。自20世纪初开始,术语译名的规范逐渐被提上日程,但当时的规范效果并不明显,一词多译的现象长期存在。直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各学科术语逐渐得以审定并公布,从而大大促进了规范术语的推广和应用。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院院长高永伟认为,当前术语译名的规范工作还存在新术语未能及时得到规范、同一术语在相近学科中译名不一致、英语名称不太地道或规范等问题。应当建立高效的术语审定机制,促进审定成员背景的多样化,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术语审定。
世界术语学研究呈现地域化、国别化的发展趋势。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教授孙寰认为,作为世界术语学研究的一部分,汉语术语学研究要了解、借鉴一般术语学的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找到适于汉语术语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从“引”到“立”,结合汉语术语实际,探索汉语术语特点,进行系统的汉语术语本体研究,这是构建汉语术语学理论体系的重中之重。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叶其松认为,术语是历史文化的产物,我国术语学研究应植根于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和一脉相承的语言文字发展史之中,注重发掘术语与历史、文化的关系,探究汉语术语形式、语义衍变的历史轨迹,总结历代学者从事术语工作的经验。
会议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