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凝聚高水平学术研究队伍,聚焦新时代背景下的术语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推进中国术语学研究国际化进程,11月20日,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安徽大学主办的“第一届国际术语高端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合肥与北京同时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主题“新时代背景下的术语学发展:机遇与挑战”,共同探讨术语学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探索以中国特色原创性理论与实践建设中国术语学的路径和方法。
紧抓实践机遇
术语是各学科领域对其专业概念进行表述的词语集合。术语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语言学、哲学、逻辑学等多个学科,涉及科学与技术各个领域,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由于科学技术的全球化发展,术语学具有国际性,世界各国对此领域均有通用研究和自身特色描述。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关注并加入中国术语学建设工作中。黑龙江大学辞书研究所郑述谱研究团队先后完成了“俄国术语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和“国外术语学理论研究”两项研究课题,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教授吴丽坤、全国科技名词委事务中心工作人员邱碧华等先后翻译了俄罗斯术语学家格里尼奥夫、奥地利术语学家维斯特等人的术语学著作,促进了国内术语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近年来,术语学学科建设在研究队伍、学术期刊建设以及学术积累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据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刘青介绍,经过各相关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术语学学科研究队伍形成了以全国科技名词委、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为主体的科研力量。全国语言与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国际标准本地化领域组织开展研究工作,确立了若干稳定的研究方向,包括术语学理论研究、名词术语规范化与标准化、术语词典编纂、术语翻译、术语数据库建设、术语教学理论等。在学术期刊建设方面,全国科技名词委创办的《中国科技术语》是聚焦术语学研究的专业学术期刊。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也曾在1996—2011年发行期刊《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这些工作在探索术语学理论与名词术语工作实践、促进和推动术语学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加强中国特色术语学研究,对于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全国科技名词委专职副主任裴亚军表示,为更好地推进中国术语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推动术语研究更好地服务学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们不仅要抢抓机遇,关注和研究术语学理论课题,积极组织和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继续积累和扩大研究成果,还要关怀和培养青年人才,持续推进我国术语学建设事业向前发展。安徽大学校长匡光力表示,当前,不断增强国际术语研究、共同探讨国际术语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是践行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我们要整合学科力量,加强创新攻关,建设好、发展好全国科技名词委设立在安徽大学的“多语种术语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基地”,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更好地展现中国形象。
术语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等多方面,为人类开展合作提供了新的潜力。国际术语信息中心主任克里斯蒂安·加林斯基(Christian Galinski)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都在运用术语,加强术语的使用、重视术语规范的表达、提升术语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可以让我们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服务更加规范。
增强创新动力
当前,我国术语学研究呈现繁荣发展态势。反思总结术语学学科建设经验,对术语学学科发展意义重大。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华学诚认为,在古代术语研究方面,历史观是中国古代术语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研究古代术语必须从中国古代实际出发,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出发。通过分析古代经济学术语“差科”一词的意义变化历程,他指出学者个人对古代文献中大量术语的历史演变发挥了主要作用。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学者利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对相关术语进行挖掘、整理及翻译标准化研究。新技术在为研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时刻警惕。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冯志伟说,对青年学者而言,不要过分地迷信目前广为流行的基于语言大数据的经验主义方法,也不要忽视目前受到冷落的基于语言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青年学者要努力做好创新研究准备,把基于语言大数据的经验主义方法和基于语言规则的理性主义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将自然语言处理研究推向深入。
国内现有的大型汉英词典一般会收录一定数量的专业术语,这一做法既能增加词典总体收词的全面性和平衡性,也能提高词典的查得率。但这些词典在收词和翻译方面尚存在提升空间。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高永伟表示,国内现有的大型汉英词典就收词而言,存在某种程度的收词欠平衡、关联术语收录不足、新术语收录相对滞后等问题。而在术语翻译方面,现存的主要问题包括译名规范性有待提高、译名不够准确、译名不够简洁等。这些问题,显然不利于构建较为完整的术语体系。高永伟认为,汉英词典编纂者可采取建设单一学科术语库、合理参考英语新词研究成果、充分利用“术语在线”资源库等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现实语言运用中,术语对事物的记识往往会发生转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表示,语言或术语的内涵应该是具有连续性的,因为这种延续的一致性,能够保证理解的一致性,但在实际运用中,术语的内涵往往会随具体情景发生变化。这是因为语言本身和生活世界的互动都内在地存在着矛盾,也需要这种矛盾性。如果词语机械性一致,则与人的诗意生存不符,也无法反映生活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更不能反映事物的可变性和发展性。因此,语言或术语同其他现象一样,也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
发展中国特色术语学
展望术语学的未来,刘青表示,随着研究成果的积累,术语学将逐步向成熟学科迈进。在学科体系方面,术语学已充分体现出其跨学科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表现出其在语言学、哲学、逻辑学等方面的理论特色。目前,术语学更与信息科学、认知科学、历史文化等领域紧密结合,逐步显现出较清晰的学科轮廓,逐渐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传承中华传统、走向世界的术语学学术体系。
术语是科技话语的精髓,是“人类知识在语言中的结晶”,对语言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学院教授影浦峡认为,通过对比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中术语的处理方式,不仅可以揭示术语在语言实践中的重要性,还可以揭示“语言实践”的利害关系。《中国科技翻译》原主编李亚舒表示,西方的术语学理论研究重视语言学、逻辑学和哲学的融合运用,强调术语和概念的本质联系,甚至将语言学理论直接套用到术语研究当中。这种理论构建模式是存在缺陷的。因此,我们要努力建立术语学的中国学派,研究中国术语工作方面的实际问题,同西方学界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对话。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艳表示,语言产业研究跨越多个学科,术语建设有助于更好地提供学科服务和社会服务。各语言行业、各类语言产品与术语产品直接相关,语言产品的术语规范表述,可直接或间接推动术语产品的术语规范。这是语言产业研究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高质量运行的必然要求。因此,语言产业术语资源开发及应用研究,将成为下一步的重要工作内容。
术语学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新时代的中国为术语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国学者有责任以中国特色原创性理论与实践推动国际术语学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