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办公邮箱   |   ARP系统   |   术语在线   |   ENGLISH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委员会及编委会第一次工作培训会议顺利召开

文章来源:本网  |  发布时间:2022-04-18  |  【打印】 【关闭

为全面建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体系,更好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和词条编写工作,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非遗名词委”)于2022415日晚上以线上会议形式举行了第一次工作培训会议。此次培训会议由非遗名词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巴莫曲布嫫研究员主讲,主题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文件解读:工作定义与过程性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非遗名词委员会顾问刘魁立,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非遗名词委员会主任段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非遗名词委员会副主任朝戈金,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非遗名词委员会副主任叶涛,及全国非遗名词委、各分委会及编委会委员等170余人在线参会。会议由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非遗名词委员会秘书长黄景春主持。

首先,巴莫曲布嫫教授通过循证方法(evidence-based approach),围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宗旨与两个定义”进行了解读。她在梳理《公约》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对《公约》宗旨的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从以人为本的过程性保护出发,解读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什么是保护”两个操作性定义,以及“保护”“保护措施”等关联性术语。接着,她围绕“以人为本:社区赋权与多元行动方参与”的主题,指出过程性方法为社区赋权、多元行动方协合增效提供了活态遗产保护的范式转换。再次,围绕“具体保护措施与一般性保护措施”的话题,讲解了建档、研究、维护等具体保护措施,以及从《公约》到《操作指南》体现的一般性保护措施;解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指出了申报工作中频繁出现非遗表述方面的用词不当现象。最后,围绕“过程性方法:从概念工具到范式转换”的主题,讲解了《公约》的成就,即引入“非遗”新概念,取代了过去的“传统文化”“传统习俗”等词汇,同时《公约》在文化遗产方面实现了范式转化。

黄景春教授对此次培训会议做了简要的总结发言,并对下一步培训工作做了安排。


会议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