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办公邮箱   |   ARP系统   |   术语在线   |   ENGLISH
海峡两岸

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统一工作缘起

  科技名词交流是两岸专家共同的呼声。海峡两岸使用着同样的语言,书写着同样的文字。但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分离,导致了两岸在科学技术领域对同一事物和概念的命名有着很大差异。例如,大陆所称的“网络”、“信息”、“软件”、“航天飞机”、“等离子体”,在台湾则分别称为“网路”、“资讯”、“软体”、“太空梭”、“电浆”。据统计,两岸不一致的科技名词占到总量的30%以上。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两岸科技界的诸多学者都呼吁两岸积极开展科技名词交流活动。

  1993年,具有历史意义的首轮“汪辜会谈”,顺应两岸民意,将探讨两岸科技名词统一的内容纳入共同协议中。全国名词委率先行动,于1993年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两岸航海专家座谈会,开始了两岸科技名词交流活动的探索和行动。

  1994年5月,全国名词委起草了“关于开展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工作的意见”,并在京召开了“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与统一工作座谈会”。卢嘉锡、师昌绪等70多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著名科学家,以及访问过台湾的专家学者参会,海协会副秘书长刘刚奇也应邀出席了会议。会议讨论了两岸名词工作的方针、政策,组织、方法及出版等具体事宜。  

 

  1994年5月,卢嘉锡主任在海峡两岸名词工作座谈会上讲话

  1996年6月,全国科技名词委与台湾李国鼎科技发展基金会建立了联系,在很多方面达成共识,确定了合作模式,以全国名词委与李国鼎基金会分别组织两岸专家共同开展两岸科技名词交流活动。  

 

  1996年6月,全国名词委专家访问台湾

  1996年6月,全国科技名词委在黄山召开天文学名词对照研讨会,这是第一次在大陆召开的两岸科技名词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两岸天文学界专家近40名,发表相关论文13篇。会议就华语地区汉语天文学异同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对两岸天文学名词的交流与统一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1996年7月,全国科技名词委组团赴台参加海峡两岸航海科技名词对照座谈会,这是第一次在台湾地区召开的两岸科技名词研讨会。台湾方面的与会人员除航海专家外,还特邀大气科学、地理学、测绘学、船舶工程学、成功大学等有关专家参加了座谈。会议认为,航海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对于实现两岸“三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讨论了有关两岸航海科技名词编订工作的目的、内容范围、方法步骤、出版格式等事宜。

  

 

  1996年7月,全国名词委赴台参加海峡两岸航海科技名词对照座谈会

  自1996年全国名词委召开天文学和航海科技名词对照研讨会以来,两岸学者不断扩大科技名词交流对照活动范围,至今已经扩展到了30多个学科领域,组织过上百次两岸专家共同参与的科技名词研讨会,在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统一工作中取得十分丰硕的成果。

  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统一工作情况

  全国名词委对两岸科技名词交流活动始终予以高度重视,路甬祥主任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中对此项工作的意义做了重要阐述,他指出,两岸开展科技名词交流,一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海峡两岸有着血脉同根的传统文化,两岸科技界共同继承和弘扬传世至今的科技文化遗产,对于加强两岸精神纽带,增进文化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消除两岸交流屏障。为增进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破除交流上的障碍是必由之路,科技界尤为如此。两岸同胞有着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和割不断的历史渊源,开展好科技名词交流对照工作,就可以减少或消除两岸在科技以及文化、教育、经贸交流中的障碍,便利交流与合作;三是促进两岸学术交流和科技发展。两岸科学家在共同探讨名词术语差异时,很自然会对诸多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对各学科领域的各自研究成果、理论认知和理解进行充分交流;四是提供两岸科技界交流合作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不单纯是对名词差异进行词讨论,同时也包括了学术方面的交流。这项工作将对加强两岸人员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发挥独到的作用。  

 

1997年7月,路甬祥主任会见台湾成功大学教授李克让先生

  自开展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统一工作以来,全国名词委始终将其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利用自身的工作基础,同时克服了许多实际困难,积极、稳妥地组织和推动两岸科技名词工作。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统一是一项艰苦、细致、科学性很强的活动。开展好这项活动,必须依靠一定的机制,讲究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使科技名词交流活动持续开展并不断扩大交流的领域。全国名词委在推动和组织两岸科技名词交流活动中,形成了丰富的、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比如,在工作原则方面,确定了“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方针,以及“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工作原则。在工作方式方面,积极与台湾专家学者联系,分别在两岸共同召开名词对照研讨会。对照研讨中采取“老词老办法、新词新办法”,对两岸已经公布的科技名词,以对照为主,逐步一致,对于新词,双方从一开始就一起研讨,共同定名,以取得一致。为解决地域分隔问题,两岸专家采用会上讨论与会下修订、补充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定名。在两岸名词差异问题上,两岸专家坦诚交流,认清了造成两岸科技名词不一致的具体原因。例如,科技概念的理解不一致、定名原则不一致、定名来源不同、翻译方法不同、选字和字序不同等,其中不少差异都可以在语言共同性的基础上,通过两岸专家一起研讨得以认知、对照和逐步统一。  

 

海峡两岸专家共同研讨科技名词工作

  通过进行两岸科技名词研讨,很多不一致的名词获得了统一定名。如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对照工作,至今已召开了九届研讨会,很多有差异的名词得到统一。近期出版的第二版《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中,已将一致率提升到90%以上;又如101—116号元素的两岸合作命名: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对各元素重新命名之后,全国名词委在确定其汉文名过程中,及时征求台湾专家的意见,两岸化学专家经过研讨,对所有元素的定名达成了共同意见,使得100号之后元素的两岸称谓是完全一致的。

  20年来,全国科技名词委在组织和推动两岸专家进行科技名词交流研讨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开拓渠道,使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工作逐步形成了常态机制,两岸专家不断交往,合作开展科技名词交流与对照统一活动。即使是遇到很大困难,双方也保持着联系,交流活动时常进行。两岸专家依靠实干和智慧,使科技名词交流结出丰硕的成果。至2015年,两岸专家共开展了30多个学科领域科技名词对照工作,完成了20多个学科名词对照本的出版任务。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广阔的合作交流平台,激发着两岸专家交流对照科技名词的热情。为了共同的心愿,两岸专家不断前行,续写时代新篇。

两岸合作编纂科技词典

  两岸专家合作编纂科学技术词典是在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统一工作20年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2009年7月,“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长沙举行,签署了《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共同建议》,其中之一便是“鼓励两岸民间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根据这个建议,两岸的专家学者于2010年3月在北京达成共识,由教育部和台湾的中华文化总会牵头,共同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其中,工具书中的科技部分,由全国名词委和台湾的教育研究院合作完成。该项目计划在2015年前出版《两岸科技常用词典》和《两岸科学技术名词差异手册》,编纂完成《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电子版)。这几部词典的编纂,体现了两岸专家学者的共同愿望,也是对近20多年来两岸科技名词交流成果进行的总结和集成,希望上述词典可以成为两岸科技教育文化交流的桥梁。  

 

2011年3月,两岸中华语文工具书合作编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两岸科技常用词典》收录大陆和台湾词各2万条,250万字左右,列有释义和英文。为方便对照,大陆名和台湾名并列排陈,中间用“/”隔开;为方便大陆读者使用,加注了汉语拼音,使用规范汉字;为方便台湾读者使用,加注了注音字母,使用台湾标准字形。为帮助词典使用者更好地理解较为复杂的科学概念,一些条目配有插图和知识窗。这部词典在功能上体现出诸多创新,如实现大陆名和台湾名对照、汉文名和英文名对照、词目拼音和词目注音字母对照、简体字和繁体字对照等等。目前,《两岸科技常用词典》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两岸科学技术名词差异手册》已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1年6月12日《两岸科技常用词典》样条研讨会

  《中华科学与技术大词典》收词涵盖100个学科、收录50万左右词条,主要实现大陆名与台湾名的对照、汉文名和英文名对照,并标注学科属性。在文本形式方面,双方约定先以电子版的存储方式纂修成书,大陆方面将来在适当时机以纸质版的方式分册出版;在任务分工方面,大陆方面的专家主要负责词典的收词、对大陆名的审校,台湾专家则负责对台湾名的审校。自2010年9月启动,目前,大陆专家已经完成90多个学科、40多万条名词的收词和编写工作。一些学科名词已正在编校和审查过程中。  

 

2012年6月21日《两岸科技常用词典》编纂工作会议

  为确保编纂工作的顺利开展,双方专家开展了多次交流活动。双方专家除了采用会议方式进行讨论之外,还通过电话、视频会议和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磋商,密切的配合和协作,保证了词典编纂出版工作的顺利进行。

  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统一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后世的事业,全国名词委将一如既往地积极推进这项工作,为促进两岸各领域、各方面的交流,为两岸的共同发展和繁荣,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基础性的贡献。

共1页  1